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如果没有平定太平天国的赫赫战功,后人恐难以记住曾国藩,更无从谈及其为人处事之风,经世济国之才。

一、平定洪杨之乱,威名震九万里

晚清时期,内忧外患,已经延续三千余年的封建王朝遭遇到外力的强力冲击。二次鸦片战争失败,清王朝加紧收刮民脂民膏,以偿外债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洪杨所领导的太平军趁势而起,在清王朝忙于应付外国列强之际,攻城掠地,至1853年,长江以南已“悉入贼手”。

此时的曾国藩,已过而立之年,正在湖南乡下老家为老母守孝。这一天,咸丰皇帝一纸诏书传至荷叶,要求他在当地兴办团练,即办民兵保家卫国。想一弱弱书生,前三十年虽平步青云,但除了几次直言上谏顶撞咸丰皇帝,险遭罢免之外,在政治上几无建树,更无一日领兵打仗之经验。要他办团练,岂非强人所难?其实,当时接到皇帝要求办团练诏书的省部官员远非曾一人,但除了曾国藩,大多数官员均将此作为又一次发财机会而已。

相比其余文官,曾国藩深知晚清军队的混乱与腐败,这源于他曾在兵部左侍郎(相当于现国防部副部长)的位置上挂职数年。抱着“临危受命,力挽狂澜于既倒”的决心和勇气,他决定在湖南练出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。

练军有三难,首要是信仰,军队为谁而战?其次是军纪,军人需惟命是从;再次是军费和排兵布阵之法。在军队信仰的问题上,曾国藩强调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:杀生成仁,舍生取义,忠君报国,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压倒太平军。他创造性地在军队中开展政治教育,此举在后期甚至渗透到国共两党的建军机制中。曾国藩对晚清军队“欺软怕硬窝里横”的习性深恶痛绝,他深知晚清军队之所以欺压百姓,胡作非为,皆因军人的薪资太低,因此他治下的湘军收入为绿营兵的三倍之多。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军费的筹措,当时各省深受战乱之祸,政府财政入不敷出,曾决定吃大户。初期是没有人买账的,因此不得已也采取了一些强迫性手段,但在湘军首战胜利之后,土豪大户为了要求得到湘军的保护,自愿筹钱,军费就源源不断了。在排兵布阵的问题上,曾却无过人之处,后人传说他精通兵法,都是后期在战争中不断磨砺总结所得。在初期,他帐中无人,自己又一窍不通,为之一筹莫展,这时候另一个重要人物登场了,他就是左宗棠。与曾国藩不同的是,左当时位卑人轻,但却才华横溢,名闻湘乡。他熟知兵法及排兵布阵之妙,因此得到湖南巡抚张亮基的赏识而招入幕府,得一师爷职位。虽位低但言不轻,湖南大小防务均由其一手操办,张亮基倒也省了操心。

在两人合作之前,曾左曾有一面之交。当时,曾国藩就对左宗棠的才华赞赏有加,认定此人日后必将出将入相,闻名遐迩。但左却没有看上曾国藩,他在日记中记载初次会面后的感受时说曾“才具稍欠开展”。初次印象真的很重要,左宗棠几乎一生都不怎么看得上曾国藩,但这并未影响两人的初次合作,湘军在曾左二人的操办之下已渐成气候,只需要一场胜仗来为自己正名了。

咸丰四年四月,曾国藩练就的17000余人湘军在湖南湘潭,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作殊死争斗,十战十捷,以少胜多,是为洪杨之乱以来清军的首次胜利。湘军成了清王朝平定内乱的唯一希望。受咸丰帝诏命,湘军开始跨省作战支援江西。

作为一支地方部队,跨省作战的最大难题在于“就地筹饷”,当时的江西巡抚陈启迈目光狭隘,不识大体,将曾国藩视若无物。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曾国藩有官衔而无实权,他无提拔属下之权,亦无法左右地方官员的官运,在手握大权的巡抚眼里,不过是一个办团练起家的士绅。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在江西陷入到史无前例的困境,兵马未动粮草先行,没有钱仗是没法打的。尽管曾国藩多次拟折,暗示咸丰皇帝给予他足够的威权,以便整合资源,打赢战争。但咸丰摄于湘军的战斗力,恐其做强做大,颠覆大清朝,始终不予其实职。曾国藩在郁闷至极之时,接到家父去世的消息,索性一不做二不休,回湖南老家丁忧去了。

湖南守孝的日子,曾国藩的心灵并不宁静。此时太平天国内部骄奢淫逸、腐败混乱,天京事变之后,太平军战斗力急剧下降,而湘军越战越勇,曾国藩的下属如胡林翼、杨载福等人官运亨通。胡林翼在升任湖北巡抚之后,又加太子少保,所谓春风得意马蹄急,这一切都令曾国藩无法淡定,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,作为湘军的创始人,眼睁睁看看千古功名从指间溜走,心急如焚。而这一切都怪那个不识大体的陈启迈,是他断送了自己的光辉前程。

既然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无法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,郁闷至极的曾国藩只好到老庄哲学中寻找自我。作为儒家理学的补结构,老庄玄学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批的失意知识分子,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晚年陷入到炼丹吃药,以求成仙成道的迷途中。而曾国藩从中悟到并不是这些,他开始反思自己在官场上的挫折,不光是因为皇帝和其他同僚的小心眼,自己的气质、为人、处事方式过于高己卑人、锋芒毕露。经过多日地总结和思考,他开始变得谦虚随和了,对身边人也更加宽容,对钱财也没以前那么在意了。这一段时间的修身养性使得曾的为人处事达到后世所谓“出神入化”的境界。

就在他认为自己已无建功立业机会时,江南江北两大大营再次被李秀成攻破,咸丰紧急诏命曾国藩再度出山。二度出山的曾国藩喜出望外,上任后对下属不吝提拔、对军队宽严相济,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,最终平定洪杨之乱,立下不世战功。

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,一帆风顺的人生也绝不会是成功的人生。曾国藩才思不算敏捷,有时候甚至可以用愚钝来形容(除了左宗棠,他的好友胡林翼、沈葆桢甚至包括学生李鸿章都曾提及过),但这种钝对曾一生的成功来讲,至关重要。我觉得这种钝就是渡边淳一所说的钝感力:1、迅速忘却不快之事;2、认定目标,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;3、坦然面对流言蜚语;4、.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;5、面对表扬,不得寸进尺,不得意忘形。

纵观曾国藩成功平定洪杨之乱始末,正因为他能够“.迅速忘却不快之事”、“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”,才能忍受左宗棠冷嘲热讽,在初期能帮他引荐人才、操练新军;正因为其能“认定目标,屡战屡败”,才能在困境中完成蜕变、迅速崛起;也正因为他能“不得寸进尺、不得意忘形”,才能在功成名就之时全身而退。曾国藩一生与邓小平一样,大起大落,大喜大悲,也正因为此,他才能够明辨是非,认清自己,最终平地起得万丈高。

待续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申亚文

申亚文

48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一个炒家 半个写手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