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二、急流勇退,谓之知机

晚清后期,地方政府已经做强做大,人事军事,经济财政均独立于满清中央。反观满清政府,政治腐朽,军队糜烂,国库匮乏。若要推翻满清,对于曾国藩来讲似不为难,从当时湘军系的实力来看,他也确有做皇帝的资本。在消灭太平军后,其掌握的部队三十万人,而且长江以南各省督抚几乎都是他的旧将亲信或幕僚。

然他不为所动,终生未做皇帝,也未做皇帝梦。洪杨既破,曾国藩即下令就地解散大批湘勇。湘军的高级将领曾国荃、彭玉麟等人颇为不解,乃去信询问缘故,甚至劝说曾氏趁势扫除满清,自己当皇帝。据称当时曾氏并未出面与众将领共商举义之事,而是托病不出,以一副对联回应之:“倚天照海花无数,流水高山心自知。”

从曾国藩自身来看,他是典型的儒家传统继承者,讲究忠君报国。而这也是他在建军之初就注入到湘军骨髓里的理念,如果起义造反,道义上说不通,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。曾氏一生以圣人之德要求自己,修身养性、克己复礼。他对儒家文化所提倡的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人生理想与信仰无比地向往和忠诚。而平定洪杨之乱,恢复大清江山,已经完成这一目标,在这之后,他不敢亦不愿越雷池半步。

不过,更重要的原因恐不止于此,而是湘军内部并非像外界看上去那么团结,如果举旗起义,跟随者恐怕也只有曾国荃、彭玉麟等嫡系部队。

咸丰十年四月,曾国藩再度出山之时,咸丰帝实授其两江总督,督办江南军务,集财政、人事、军事之大权与一身。此时的湘军系亦根深枝茂,除了曾国荃、胡林翼等嫡系部队,还有左宗棠的楚军、李鸿章的淮军。如此庞大的战斗力皆由一帮汉人统领,不得不让清廷担忧。

咸丰帝的做法是分而治之,除了利用曾左二人之间的矛盾,大力扶植左宗棠的派系之外,也在曾李之间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,师徒二人在太平天国后期已然貌合神离。

傻子都知道,攻下南京是为头功,除了曾国荃,左宗棠和李鸿章当然也不愿放弃这次机会。但最终曾国藩还是被胞弟说服,决意分三路向长江下游展开进攻。长江以南,为左宗棠率领的楚军泊江西进浙江;江北,命李鸿章以湘军4营为基础组建淮军,出击江苏;曾国荃则率湘军主力沿江而下,直指南京。此举事实上埋下了矛盾的种子。

曾国荃攻占南京后,急急忙忙向曾国藩邀功请赏,却不知天国幼主洪天福贵一路逃过湘军重重包围,投奔到太平军残部堵王黄文金处。这个致命的信息被左宗棠截获,他绕过曾国藩直接奏请咸丰,要求严查曾国荃之过失。封建王朝,皇帝即为天道,是意识形态的最高统治者,只要幼主尚在,太平军就贼心不死,清王朝也就一天坐立不安。曾国藩深知此事利害,在关乎胞弟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,他也顾不上圣人之德了。随即拟折对左宗棠展开反攻,揭他的老底。双方你来我往,甚是热闹,而最愿意看到这场争斗的当然是皇帝。此次事件之后,曾左二人再无交情可言,甚至连书信也再无往来。因此,后来左宗棠虽也来信劝曾国藩称帝,但居心叵测,曾不能不防。

曾老九除了好大喜功之外,其为人作风粗豪,太过露财,贪名远播。在洗劫南京城后,谁都没有想到他居然将掠夺的财物用船经长江运回湘乡老家,简直愚笨至极。这些明目张胆的举动显然逃不过那些个清流文人的眼睛,在曾国荃被胜利冲昏头脑之时,雪花般的奏折早就将他告到皇帝那里去了。清廷对曾老九“老饕”之名早有耳闻,并曾派出多名官员前赴南京明察暗访,苦无实凭,又岂能放过这样的机会。清廷下了道旨,暗示曾国荃如不收敛自己的行径,杀生之祸在所难免。其实,要在别人,纵有盖世之功,这时也早已被罢了功名,告老还乡了。但曾国荃有个好哥哥,曾国藩再次出面替他斡旋,巧妙地将矛盾转移至李鸿章一方。他给皇帝奏折上说:城破后,湘军搜杀三日,“不遑他顾,伪宫贼馆,一炬成灰。逮二十日查询,并无贼库者”。据俘获之李秀成供称:“昔年虽有圣库之名,实系洪秀全之私藏,并非伪都之公帑。……苏州存银,稍多于金陵……”。此时的李秀成早已被曾国藩杀人灭口,可为死无对证。李鸿章这个黑锅背也得背,不背也得背。

要说,曾李二人师生之情甚笃,李鸿章直到晚年,提到曾国藩仍尊称为“恩师”。但他毕竟是个有鸿鹄之志之人,焉能久居人下?早在幕僚时期,他就与曾国藩因李元度之事闹翻脸,一走了之。后来在沈葆桢郭嵩焘的力劝之下,重新回到曾氏大营。这一次,他真正得到了重用,曾国藩命李鸿章回乡筹办淮军,并将程学启这样的悍将拨与李氏麾下。淮军在后期势力已扩大至六七万人,且均使用洋枪洋炮,战斗力比之湘军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相比于曾国荃,他打南京更有胜算,但最终不得不服从大局。师徒二人的情分,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最后关头,因为曾国荃,又增添了一层隔阂。在后期平捻期间,争权夺利就更加白热化了。可见,在湘军内部,也是有派系之分,门户之见的。

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,除了儒家思想对他行为的指导意义以及对自身实力准确认知之外,还得益于晚年所悟得的道家思想的精髓。“不欲,才能遂其欲;无私,才能成其私;不争,无以与之争。”

大部分人知道这些话,却无法参悟这些话。在人生的低潮期自顾自怜,怀疑自己的能力,在功成名就之时,又往往自命不凡,以为能够主宰历史、主宰命运,做出超越自我认知的出格之举,最终悲剧收场。部分成功者虽然能够在逆境中奋发图强,打出一片天地,但又不知进退,做不到激流勇退。晚年的曾国藩,却真正做到了“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。”他的不欲不求不争,最终让他成为人臣之典范,世人之楷模。

待续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申亚文

申亚文

48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一个炒家 半个写手

文章